设计 意图 |
中班幼儿已有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4—5岁孩子能理解事物“量”的特征。《指南》中指出:“收拾物品时,根据情况,鼓励幼儿按照物体量的特征分类整理。”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学习按照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的方法,引导幼儿感受分类和标记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让幼儿习得基础的数学分类思维。因此,我设计了本次中班数学活动《大熊的储藏室》。 |
||
目标 |
1. 在看看、说说、操作中感受分类的作用,引发对生活中分类运用的关注。 2. 尝试根据食物的外部特征,学习按物体的两个特征进行二次分类。 |
||
重点 |
学习按照物体量的特征分类整理 |
||
难点 |
尝试结合物体颜色、大小等两个维度进行分类 |
||
准备 |
PPT课件、操作纸人手一份。 |
||
教学环节 |
教学过程 |
设计意图 |
|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
1. 大熊买了哪些食物? 2. 大熊想把这些食物装进储藏室,可是储藏室装不下,它想整理一下,谁能帮帮它呢? 3. 教师小结 |
创设大熊购物的情境,启发幼儿思考如何整理食物,为后续活动进行铺垫。 |
|
二、探索分类,操作交流 |
(一)初次探索,将食物进行分类 1.呈现问题:储藏室堆不下了“大熊决定整理一下,可是要怎么整理呢?”(幼儿先讨论再讲述) 2.交代操作要求:根据食物颜色分一分。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梳理小结:按照颜色分一分。 (二)再次探索,将食物进行分类 1.启发思考:还有什么好办法给食物分一分,理一理? 2.个别幼儿操作:根据食物大小分一分。 3.梳理小结:按照大小分类。 (三)三次探索,尝试二次分类的方法 1.呈现问题: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2.介绍方法:先按颜色分一分,再按大小分一次,大的放下面,小的放上面,这样即能把这些食物全放进储藏室,还能让你看得清楚,拿得方便。 3.幼儿再次操作:按种类分的基础上再按大小分一次,摆放清楚整齐。 4.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5.个别幼儿呈现操作纸答案,并评价。 |
根据食物的颜色、形状、种类初步了解食物的不同。
通过颜色+大小的二次分类方法进行整理归纳。
幼儿操作,及时评价。 |
|
三、链接生活,拓展延伸 |
1.大熊的储藏室都需要整理,我们的教室呢?语言区里的图书、益智区里的玩具是怎么整理? 2.小结:把教室里的图书、玩具分一分、理一理,做上标记,这样就会非常整洁! |
结合幼儿生活,链接区域中的材料,进行整理,提高分类整理的能力 |
【中班数学课件《大熊的储藏室》有教案】相关文章:
上一篇:中班数学课件《去郊游》有教案
下一篇:大班数学课件《看电影》有教案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