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按:为区区一个呀诺达嘀作文章,似乎是小题大作。但既然有人已大炒大作在先,鄙人只好步尘其后了。此文的用意仅就对“呀诺达嘀的命名发表议论,对雨林资源开发并无恶意。目的是希望大家都脚踏实地把心思放在科学开发上,勿去胡思乱想一些令人反感的花架子。我衷心祝愿雨林资源开发取得成功。
海南电视台有个广告:呀诺达,呀诺达,吃酒要吃金海马。
群众性琼剧演唱评比活动有个顺口溜:呀诺达嘀,大家来唱戏。
海南日报也频吹:雨林呀诺达,海南热带香巴拉。
……
我不禁想起幼儿园小朋友跳橡皮筋念的
儿歌: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放屁就是他。
一二三四五六七,马兰花开二十一;二十六、二十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我给这些玩儿起个统一的名称叫“幼儿园现象”。
为何海南连续出现这么些幼儿园效应?难道海南就是个幼儿园?抑或何方沙漠飘到海南来了?
本来,广告词怎么编,完全是创意者的自由。闲人看不上眼,嗤之以鼻便是,犯不着去瞎操心。但看到这种现象竞相效仿,似有愈演愈烈之势,而且竟然把“呀诺达”称之为海南传统文化的底蕴而使劲聒噪,笔者和笔者周围的地道海南人,便油然产生一种受贬辱的感觉。于是,不能不说几句闲话。上述例子中,以“雨林呀诺达”诠释得最玄乎,本文便想重点就此一侃。
所谓“呀诺达”或“呀诺达嘀”,其实,都是为了念起来顺口而加的语气助词或
儿歌引子,并无多少实际意义。即使某些活动可用“一二三”作起始口令,也仅是个口令而已。以其借喻海南热带雨林资源开发从此起步,虽然有些意思,但根本显示不出热带雨林任何本质或表象的特征。所有的“丰厚内涵”,都是虚无的主观臆想硬加上去的。雨林“呀诺达”实即“雨林一二三”,这算啥玩意?这种命名,无论用在哪里,都是儿戏,都是明显的表饰而里诬、名褒而实贬。
以谐音煞有介事地把“呀”说成创新,“诺”说成承诺,“达”说成践行,这种普通话不像普通话,海南话不像海南话的闭门造车、牵强附会,就更不伦不类了。方言多、同音谐音字多,是汉语一大特点,但文字使用是统一的。谐音字只能用于注音,不能用于表义,更不能取代原字,这是小学生都懂的基本常识,也是不可动摇的原则。粤语“二”可用普通话“一”为谐音,但决不能把“二”写成“一”,即不能以“一”表示“二”。否则,“一”和“二”的数量概念就没有区别了。海南话“一二三”的谐音字既可用“呀诺达”也可用“哑懦瘩”,而这两组字的字面意义却大相径庭,其中任何一组同样不能取代原字和同样不能表示原字字义。这种同一个字的方言读音有多个谐音字、能产生多种不同甚至相反语义的例子,俯拾皆是。拿来编相声、搞笑料、说暗语、写文学作品等尚可,倘若大家都乱来,都随心所欲地用谐音字曲解原字字义,然后杜撰一套海阔天空、不着边际的谬论来胡说八道,便是荒唐的嘲弄和无聊的戏说了。“雨林呀诺达”正是此类“杰作”。
说“呀诺达”是“其它地方所没有的,是海南独树一帜”,也与事实不符。从语音来说,它属闽南语系,广东的湛江、电白、阳江、茂名、潮汕,乃至福建、台湾的闽南方言,读音都与其相同或相近;从语义来说,用“一二三”作口令或歌引,不但其它方言常用,普通话也常用,甚至外国也用。这样的所谓“穿透力、亲和力、影响力”放之四海而皆准,何独之有?
据说,“雨林呀诺达”创意者的初衷是很美妙的,想收获像夏威夷“阿罗哈”般的甜果。殊不知,在夏威夷,看到或听到“阿罗哈”,会使你有一种温馨的感觉。(不过,切切莫把“阿罗哈”写成“阿箩蛤”。因为按某些人的谐音游戏法,“阿箩蛤”是不会有温馨的,只会把人吓跑。)而在海南,如果一见面就说“呀诺达”,无论当地人或外地人,恐怕都会说你得了神经病。
尤其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因为有“呀诺达”的命名,便可与张家界、九寨沟齐名。此说不但本末倒置,而且也与地名命名原则有悖。张家界、九寨沟的名字不知沉没了多少代,如今突然响起来,并非因为它们的名字令人向往,而是因为它们的旅游资源开发得太有特色了,才使千里之外的人们知晓有个张家界、九寨沟。海南的热带雨林所在地,原本都有体现当地历史文化涵义的地名。如果也像张家界、九寨沟那样坐不更名、站不改姓,把功夫用在有特色的科学开发上,别说“五指山”、“保亭”、“通什”这些原本已略具响度的地名可远播四方,说不定“什运”、“番响”、“南圣”、“水满”……等等小字辈也可驰名中外,因为这些才真正是最具原生态民族文化底蕴和诗意的地名。无中生有套上毫无意义又未体现雨林所在地的“呀诺达”,恰恰阉割了原来的深邃底蕴。企图猎个奇名(其实是个庸名)、弄个花花样(其实是个娃娃样)和依靠媒体吹捧(其实是新闻浮夸风的死灰复燃)以提高知名度不过是一厢情愿,是一种隔靴搔痒或黔驴技穷的做法,只能说明我们的“超前智慧”确实没用到点子上。(应该顺便一提的是:以某些人的喜恶标准或外地习惯任意更改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原地名,在海南并非仅此一例。这是一种粗暴践踏乡土文化的错误倾向,必须制止。)
世居海南的黎、苗、回、汉各族人民,历史上确实存在光辉灿烂的本土文化。但可以肯定,它的源也是中原文化,它的流并非田间沟浍,它的底蕴绝不是什么“呀诺达”或“呀诺达嘀”。包括热带雨林当地人在内的海南普通百姓和文化人,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承认“呀诺达”是他们“梦想”、“梦回”或“寻梦”的文化底蕴。它和“原生态的海南热带雨林”毫无关系,和“原生态的海南风情"毫无瓜葛,和“原生态的海南传统文化”毫不沾边,根本谈不上什么“代表性”和“特色性”。放着真正的原生态民族文化熟视无睹,硬把一滴浮沫冒充什么底蕴,不过是把海南说成文化沙漠的另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是对海南文化和海南人的讽刺和亵渎。
我大声疾呼:“呀诺达”也好,“呀诺达嘀”也好,还是让它回归幼儿园跳橡皮筋去吧!
【海南岛?幼儿园乎】相关文章:
• 幼儿园文明礼仪教育初探
• 幼儿教育中游戏与音乐的融合
•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
• 幼儿教师职后培训情况及需求
• 浅谈幼儿园社会领域中的道德教育
• 试析幼儿园民族服饰的文化寓意
• 幼儿园艺术教育拓展的探索
• 幼儿园区域活动实践与研究
• 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研究
• 幼儿园小班数学的趣味教学
•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
• 浅谈如何做好幼儿园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