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寓教育于一日生活、游戏之中”。教师在实施主题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注重追随幼儿的已有经验,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选择生活化的教育内容,让课程回归幼儿的生活。
一、生活,幼儿教育课程的内容之源
教育的价值需要通过课程来实现,而真正促进幼儿发展的课程应该从幼儿实际生活中选择,而不是从某些概念中设计和选择。其实,在幼儿的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具有教育价值的素材。例如,小组号的认识、玩具对应标记的摆放、饮料的冲泡、门上的猫眼……这些生活中的教育素材,可以说随处可见。
例如,笔者开展的主题活动“大马路”就是直接从孩子的生活中选择的。随着汽车开进了普通百姓家,孩子们不仅对玩具汽车乐此不疲,更喜欢用探究的眼睛,追随着身边过往的车辆。于是笔者以汽车为切入点,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从各种交通工具到马路边的标志和交通安全知识,从古代的交通工具到未来的交通工具,从加油站到停车场。笔者带领孩子们走出校门,融入社会,请来了交通警察现场指挥,观看了消防战士实战演练的节目,请当司机的爸爸讲解汽车的各种知识,参观了洗车房和地下停车场……我们立足于幼儿的兴趣,让幼儿的好奇得到宣泄。在活动中注重丰富幼儿的经验,拓宽幼儿的视野,让幼儿在观察中提出问题,在探索中寻找答案,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当活动的主题是幼儿所感兴趣的时候,幼儿就会调动全部的智慧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并有效地去同化外部世界,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二、生活,幼儿教育课程的渗透途径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幼儿园的课程不仅应选择幼儿的生活作为教育内容,更应通过幼儿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进行教育,强调幼儿在自身活动中获得经验,强调幼儿对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体验与反思。但大部分幼儿园教师受固有的教育理念与经验的定势影响,对一些新的理念在思想上很认同,但实践中的做法却与新的理念相违背。比如
音乐欣赏中的《摇篮曲》,完全可以在幼儿午睡时引导幼儿倾听、感受,幼儿会在乐曲所营造的氛围中轻松进入睡眠状态,也就更能够理解《摇篮曲》的内涵,但是教师却习惯把它变成上课的形式。因此教师需要把幼儿从上课的捆绑中解放出来,让幼儿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感受、去发现。
比如幼儿在做值日生时,数数自己的小组今天来了几个人,少了几个人;每人吃两片的话,我应该拿几片饼干;看看今天的饼干是什么形状的;分餐具时,怎样可以分得对,而走的次数又少,等等。幼儿在做值日生的过程中,自然地巩固了对形状的认识,又学习了数数,还学会了如何提高效率。在这样自然的状态下,自然地渗透着教育,幼儿积累了各种经验,轻松地进行了学习。
三、生活,幼儿和教师共同建构的快乐课程
幼儿园课程开放性、低结构的特征,要求教师与幼儿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师和幼儿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和幼儿共同探索新知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敏锐地捕捉来自幼儿的生活、兴趣、谈话的信息,迅速地做出价值判断,准确地做出回应,真正做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的“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幼儿自然的生活中促进他们的发展。比如,水是孩子们每天接触的,爱玩水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常常借着小便、洗手的机会在盥洗室玩水,有时玩得忘了上课,弄湿了头发,弄湿了衣服。对此,教师一味批评是没有用的。为了满足孩子的这一爱好,教师可以开展关于水的系列活动,让孩子在玩水的过程中,与水亲密接触,感知水的一些特性,认识水与人、动物、植物的关系,调查现实生活中水环境的污染情况等,进一步了解水的重要性,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增强环保意识。万事万物就是在这种发现探究中逐步被幼儿所认识的,这就需要教师对幼儿瞬间产生的思想给予积极的回应与引导,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性工作,激发每个幼儿的潜力,使之不断发生变化。
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将教育真正转化为幼儿的生活,引领和发展幼儿的实际生活能力,这不是一件将教学与生活建立联系即可的简单事情。因此,我们要多角度、多方位地随时观察他们的行为,敏锐地捕捉蕴含其中的巨大的学习价值,挖掘幼儿不经意中流露出的有价值的火花。课程只有追随幼儿的实际生活,从实际生活中来,才能称之为幼儿的课程。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幼儿园)
【回归生活的幼儿园课程】相关文章:
• 幼儿园绘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 幼儿园美术活动教学改革与创新
• 试论幼儿园的健康教育活动
• 福建省德化县幼儿园美术作品展
• 发挥示范幼儿园师资优势 引领乡镇幼儿园快速发展
• 浅议如何组织幼儿园户外活动
• 布依族习俗走进幼儿园的实践探究
• 用心设计幼儿园
• 区角活动在幼儿教育的作用
• 浅议幼儿园角色游戏的开展
• 浅谈农村幼儿园管理
• 二胎政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