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小编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常用范文 > 案例分析

案例:让孩子在参与中学习

案例分析    日期:2016-12-15    作者:vigilia°宝瓜
【www.yjzyz.com - 幼儿园案例分析】

  当然,整个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对于学生回答不太理想时,我的课堂应变能力及灵活性还不够。孩子的语言讲述能力还不够等等。今后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

  语言活动主要是让幼儿理解语言活动的内容,体验其中的情感。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语言发展不是让孩子强化大量的词汇,而是让孩子乐意交谈、注意倾听,理解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前的语言活动,我们通常是让孩子听故事,然后通过几个问题让孩子理解内容,最后在进行一个故事的讲述,通过反复的听,强化幼儿的记忆,以此达到理解的目的。我们很少考虑这样的方式孩子喜不喜欢,这样的方式孩子是否从心底里真正的理解。《给熊奶奶读信》这个教学活动,我改变了传统的语言教学的方式,让孩子主动参与,通过看一看、试一试、说一说、听一听、再讲一讲、说一说、画一画,让孩子在多种感官、多次参与下进行学习,孩子的积极性很高,效果也比较好,孩子从内心真正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我所应用的方法是:

  1、在情景谈话中吸引孩子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孩子就失去了学习的源动力。因此在这个活动中,我利用熊奶奶收到了一封信看看是谁写来的?进行导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在这个环节,注意力非常集中,都被这封信吸引住了,信一出示,孩子们的眼睛都一下子盯住了信。当我把信打开时,幼儿都非常专注,认真地看。这个环节在看一看的过程中就解决了两个问题:学会了看信封,了解了信的大致内容。

  2、在体验中表演故事,教师与幼儿互动

  在平时的故事教学中,我只会提几个问题,让孩子领会其中的思想含义,通过幼儿的回答来完成教学的任务。但这一次活动我是以熊奶奶的角色让小朋友帮忙读信。让幼儿自由地去看一看,读一读。幼儿更具有自主权,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同时又体验了故事的内涵,也发展了孩子的讲述能力。教师参与其中,与幼儿建立了平等的师幼关系,孩子在教师的引导下,讲得更有劲,胆量也更大。

  3、重视操作,让孩子在操作中学习

  本次活动在设计的时候,幼儿在理解和讲述故事、体验小动物内心所想之后,让孩子知道同一封信,用不同的语气、语言读就会有不同的效果,只要心里想着别人,就会受到大家的喜欢,如果心里老是想着自己,别人自然就不会喜欢你。最后一个环节是活动延伸,放在了区角活动中,利用“教师节”这个机会让孩子们学小熊把自己心里想对老师说的话用画画的方法给老师写封信。操作兴趣浓厚。

  本次活动,环节的安排紧凑,形式也比较多,因此幼儿学习兴趣高,达成目标也比较好。综观活动,都将幼儿推在前台,提问中都处涉及到你怎样,这正体现了《纲要》中提出尊重孩子的理念。

  当然,整个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对于学生回答不太理想时,我的课堂应变能力及灵活性还不够。孩子的语言讲述能力还不够等等。今后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
 

【案例:让孩子在参与中学习】相关文章:

• 案例: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 案例:孩子们吵着当小狗

• 案例:孩子的绘画世界

• 案例:帮助孩子迈出合作的第一步

• 案例:图书、小沙发、玩具熊,孩子选择什么

• 案例:“孩子之间冲突事件”的启示

• 案例:尊重孩子的兴趣取向

• 案例:《我眼中的孩子》个案手记:“我是打着玩的”

• 案例:我和孩子们的趣事:鸡蛋

• 案例:先顺应后引导为孩子提供宽松自由的空间

• 案例:给孩子时间,让孩子尝试自己解决

• 案例:感受孩子给我们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