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小编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幼教论文 > 其他论文

谈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的指导策略

其他论文    日期:2019-03-27    作者:⑤颜⑥铯
【www.yjzyz.com - 幼儿园其他论文】
音乐欣赏是欣赏者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和其他辅助手段(如运动觉、视觉、语言知觉等)来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启示或寄托的一种审美活动。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则是让幼儿通过倾听音乐,进而对音乐进行感受、体验、理解、创造与表现的活动。美国音乐教育家穆塞尔提出:“音乐教育就是欣赏教育,就是为了欣赏而进行的教育”这一阐述强调了音乐欣赏活动的重要性。然而,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發现,教师在组织和实施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时,对于作品的选材、指导策略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无序
  因为教学难度、教师自身素养、幼儿表达表现、课程呈现结果等因素,幼儿园音乐欣赏教育还未系统纳入、融合与音乐课程中,相关课程安排缺乏整体性、连续性的思考与计划,对积累形成的教育方法、经验也未作深入、系统的整理与总结。音乐教育中幼儿歌唱教学和律动舞蹈教学比较注重,音乐欣赏的活动在课程设置中所占比例很小。同时,教师在选择音乐作品时忽视了幼儿身心特点、认知规律、生活经验等,使活动不能激發幼儿的兴趣和主动性。
  2、活动目标偏离
  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的目标是提高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增强对音乐的感受力和理解能力,陶冶情操,获得审美情趣。然而,目前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往往忽视音乐教育本身的审美特点,忽略对孩子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音乐教育目标的确定过于偏重技能的获得,只注重表现、创作,轻视感受、欣赏,偏重单一的模仿;忽视了音乐欣赏活动本身对促进幼儿身心發展的价值,使得音乐教育课程产生了结构上的缺陷。
  3。教学策略缺乏
  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指导策略缺乏,或为指导过多的“全面引领型”,教师采用的基本是填鸭式的教育,活动过程中指导语过多、控制过多,过程中所有的一切都牢牢地掌握在教师手中。幼儿则围着老师的“指挥棒”行动,基本没有自我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或为缺乏目的的“放任自流型”,与“全面引领型”相反,教师走的是另外一个极端,所有的一切都听凭幼儿自由發挥,教师没有必要的梳理、提升。
  二、“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教学的指导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避免教师过多的主导和限制幼儿对音乐的感受与表现。应避免幼儿被动地模仿教师进行学习的现象,要注重挖掘音乐欣赏活动的核心教育价值。通过教育环境的创设和多种教学策略的运用,引导幼儿在听觉感知的基础上,激發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情趣,体验审美愉悦,丰富他们的音乐经验。在促进幼儿音乐表现力与创造力發展的同时,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喜爱之情。
  1、选材——音乐欣赏的基石
  好的选材是开展音乐欣赏活动的基石,能带给幼儿不同的情感共鸣。我们在选择内容时,应考虑音乐对幼儿的可感性和可接纳性。如:音乐的形式特点是否鲜明突出、结构是否方整、长度是否适宜、可参与性是否充分等。总之,在选材的时候要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力水平、兴趣点等,并提出适宜的教学目标。
  2、倾听——音乐欣赏的起点
  音乐欣赏是一种以声音为媒介的艺术活动,听是欣赏的基础。幼儿良好的倾听态度、能力直接影响活动开展的效果,所以我们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如:播放音乐时能耐心的倾听,不交头接耳;同伴讲述时能用心倾听,感受理解音乐,并能向同伴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3、感受——音乐欣赏的支架
  幼儿园音乐欣赏是幼儿通过倾听感受,去理解和表现音乐,而表现的前提是幼儿对音乐的充分感受。幼儿对音乐的感受需要借助老师为其搭建的学习支架,通过这些辅助的手段,在自己的脑海中,逐步建立起对音乐的感知并能形成一定的表象,最后通过自己的方式和手段进行呈现。
  一是立足原有经验。为使幼儿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理解作品,我们需要将作品与幼儿
  的实际生活挂钩,并能根据作品的需要及时丰富幼儿的原有经验。在作品与幼儿经验之间寻找到结合的切入点,让幼儿的感受具体、形象。
  如,《螃蟹上山》活动中,教师事先与幼儿讨论螃蟹的生活习性和动作特点,并鼓励幼儿用动作进行模仿,表现小螃蟹的不同生活情节。在活动时,由于有了前期经验的铺垫,就使得幼儿的学习重点十分突出,将注意力集中于对音乐的听辨与理解上,避免了因学习难点过多而造成幼儿注意分配的不足,提高学习质量。
  二是立足多种形式。虽然,音乐欣赏是一门听觉的艺术,但对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具体形象的内容更适合他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实际發展水平、音乐的特点等,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让幼儿通过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通道的协同活动,在幼儿原有经验和音乐作品之间搭设学习的支架,增进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建议采用的方法有:
  (1)图谱——音乐结构的支架
  图谱是音乐活动中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在音乐欣赏活动中,适宜的图谱可以将抽象的音乐直观的再现于幼儿面前,实现音画沟通,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有助于幼儿对音乐特点的理解。图谱的特点:直观、形象、简洁、变化与乐曲结构匹配。
  如,在《赶花会》的欣赏中,在音乐的引子处,标示出鸭子睡觉、起床、整理的动作;在A段音乐处标示出合拍的鸭子走路的动作;在B段音乐处标示出每一乐句做一次花开的动作,并能在乐句的最后一个音上做一个花朵的造型。简洁明了的图谱能有效的帮助幼儿感知音乐,并能加以表现。
  (2)故事——音乐情感的支架
  根据音乐特点教师可选择幼儿熟悉的和自编的故事,帮助幼儿在音乐和故事情节、角色间建立一定联系,实现幼儿对音乐的感受。故事特点:情节与音乐特点相融,角色与音乐节奏相对应,便于幼儿感受和了解。
  如,欣赏《狮王进行曲》时,教师根据音乐的特点,编撰了狮王巡视的故事情节,引导幼儿回忆列队欢迎、狮王巡视的画面。激發幼儿的原有经验,并让幼儿简单的模仿。整个故事简单明了,突出的情节与音乐的结构特点相吻合,在故事的启發下幼儿很快听辨出音乐的变化与不同。再通过幼儿集体听音乐进行表演,进一步感受音乐的特点,为幼儿下一阶段的自主表现积累相关经验。
  (3)表演——音乐表现的支架
  动作表演:音乐欣赏不仅是听觉活动,肢体动作的配合对于幼儿感受作品相当重要。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运用肢体语言来引發幼儿学习兴趣,引起幼儿对音乐形象的关注与感受。
  如,在《啄木鸟》中,让幼儿用“啄木鸟抚摸树干——啄木鸟捉虫——树叶重新长出来”的动作进行表演;在《单簧管波尔卡》中用剁陷、煮饺子、放水等动作帮助幼儿对欢快、流畅乐段交替变化特征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幼儿举一反三,赋予音乐多种情节。
  歌唱表演:演唱也是一种表现音乐欣赏感受的途径,对于一些适合幼儿演唱的歌曲欣赏,可以尝试让幼儿通过演唱的方式进行呈现。
  如,贝多芬的《欢乐颂》是一首音域较窄的歌曲,在幼儿欣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考虑让幼儿通过演唱的方式参与到欣赏的过程中去。
  打击乐表演:打击乐演奏也是再现幼儿音乐欣赏的一种表现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更多地关注幼儿对音乐结构、节奏的感知。
  如,《瑶族舞曲》是一首节奏变化比较明显的乐曲,而且其变化比较适合幼儿采用打击乐的形式进行呈现,我们就尝试让幼儿根据节奏谱进行演奏,效果也非常好。
  在幼儿感受表现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素:
  (1)运用多种手段激發幼儿对欣赏活动的表现兴趣。
  (2)帮助幼儿明确自己的表现方式,提供必要的物质准备,如:用于动作表演的道具、利用绘画方式表现的彩笔和画板、乐器、录音机等。
  (3)为幼儿铺垫表现的基础,提供适宜的学习支架,如:谈话、动作示范、图谱等。
  (4)利用同伴资源,提升表现经验。
  4、评价——音乐欣赏的句点
  评价是对幼儿感知、表现的一种评议,可以让幼儿明白自己的优缺点。建议采用的方式有:教师评议、同伴评议、自我评议。给予幼儿评议、引导幼儿评议,能使幼儿在教师和同伴的认可与表扬中感受音乐欣赏、表演的乐趣,体验参与音乐欣赏活动带来的愉悦与成功,激發幼儿继续参与音乐欣赏活动的兴趣与欲望。

【谈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的指导策略】相关文章:

• 皮皮要上幼儿园

• 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创新精神浅议

• 养老院和幼儿园在一起

• 当前幼儿园角色游戏探研

• 幼儿园教研工作的几点建议

• 对幼儿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 如何提高幼儿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浅谈如何当好农村幼儿园园长

•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策略探究

• 幼儿园全域性教育课程构建与实施

• 利用社区资源拓展幼儿园课程

• 幼儿园民间游戏的挖掘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