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小编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幼儿园课件 > 其他课件

探索性活动区教师导入活动的方法 ppt课件
  • 所需金币
  • 5点击下载
  • 文件类别
  • 其他课件
  • 上传时间
  • 2015-12-03
  • 文件大小
  • 3.66 MB
  • 文件格式
  • .ppt
  • 上传作者
  • 自定义123

 QQ截图20151203074709.jpg

QQ截图20151203074727.jpg

 

活动区 教研 《探索性活动区活动教师的导入》

文字稿

老师们,大家都知道探索性活动区就是老师通过投放各种高低结构的材料,使幼儿通过与材料的互动作用获得物体属性和事物关系的知识,并探索发现客观世界物理经验的活动场所,在这样的活动区内可以让幼儿养成初步的探索能力与探究精神,让幼儿从中获得主动发展。我们老师对于活动区材料的投放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那么环境材料准备好以后怎样让幼儿进入活动区开展活动呢?大家是怎么做的呢?

我平时一般会先介绍一下活动区的一个材料,因为我觉得科学活动区材料不同于其它的一些活动区材料,有的时候是孩子们没有接触过的,所以我通常会先介绍一些材料,甚至有的会也说一些,讨论一些玩法。

我倒是觉得有一些探索性的材料我觉得我们老师只要把它放在教室当中的某个角落,然后让小朋友自主探索就可以了。

你觉得是不需要过多的介绍的。

对。

但是我平时在做的时候,我会像杨老师一样,先介绍一下活动区的一些材料,除此之外我还会介绍一些活动区的玩法,特别是针对小班的一个年龄段的孩子,我觉得这样的话可能对他们的一个操作性是更强一些的。

刚才几位老师的交流,我发现有的老师认为有一些活动区在开展活动前是不需要我们教师介绍的,那么让幼儿自主地去探索就可以了,而有的老师认为是需要介绍的,要以一种直接导入的方式来开展活动,那么这种直接导入的方式具体是怎样的呢?大家能不能结合日常工作当中的一些实例来具体地谈一谈呢?

那就还是我先来说吧,因为我刚刚也是直接导入的一种方式,因为我们小班前一段时间在进行一个《好听的声音》的这样的一个主题,在这个主题当中我们创设了一个“看得见声音”这样的一个探索的一个活动,在投放材料的时候我是直接把这些材料还有包括这个游戏的一个玩法是介绍给孩子的,告诉孩子玩这个游戏的时候首先需要用到的是录音机和纸片,然后玩这个游戏的时候要先把这个纸片撕开,放在这个碗上面,然后就是听到声音了以后,只要碗上的这个纸片有移动,就说明这个声音其实是看得见的,那么在介绍这个游戏的时候我是直接把这样的一个玩法是告诉了我们的孩子的,因为我是想让他们在这个活动当中操作性更加明确一点,不是让他们去玩撕纸的,因为小班的孩子他可能会对撕纸更感兴趣,不是去玩撕纸的,是要通过这样的一些材料发现声音是看得见的,纸片是可以移动的这样的一个过程,至于纸片是怎么动起来的,它跟声音之间有怎么样的一种关系,这个是我留给孩子更多的一个探索的一个空间在里面的,我是这样子做的。

对,我在班级里也投放了这份材料,但是跟吴老师不一样的是我一开始是把材料投放给孩子,让他们直接去操作,但是发现他们就是把兴趣点都放在了撕纸上,对声音的探究比较少,所以之后我就调整了一个策略,是把材料和玩法都告诉了孩子,那么孩子们对声音探索的目的性就更明确了,然后也关注到了声音和纸片的一个关系。

刚才两位老师都考虑到了小班孩子这个年龄特点的限制,他们参与这种探索性活动区的时候往往他们是没有太强的目的性的,所以缺乏对活动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在活动前老师的做法就是向幼儿介绍了这个活动区的材料,包括可以怎么玩,那么直接切入主题这样的话会方便孩子的探索,那么其他老师呢?也来谈一谈。

我上次是做过这样一个科学探索的一个活动区,那么我在材料的提供方面,首先就是考虑到运用了不同的材料,那么我的这个游戏的一个名字就叫《小动物探险》,然后我主要是想让孩子们了解一个磁铁是有穿透性的这样一个现象,那么我在创作材料的时候就运用了你们看上面有不锈钢板,木板,还有那些就是无纺布,还有就是有机玻璃的这样一些材料,那么我创设完这样一个场景以后我就跟孩子们说了“你们看这里有好多的小动物,小动物的脚下面有一块小铁”,就是回形针其实,“那么这个铁是哪些东西可以吸住它们呢?”那么孩子在小班的时候有过这样的一个经验,磁铁是可以吸住铁的,但是这些小动物自己不会走路,它们如何来到,河对岸去呢?那么小朋友就想到用磁铁,磁铁就可以让小动物走过去的,那么我就用这样一个问题的情境让孩子们就是说寻找到磁铁,然后吸在小动物的脚下面,慢慢地走到河对岸,然后在走的过程当中孩子们就在探索,磁铁是可以穿透这些不同的物质的,那么我就是简单的在孩子们在玩的时候就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说如何让这些小动物到河对岸去,那么孩子们就是通过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就开始寻找自己的一些探究的方法了。

我还是比较同意朱老师刚才说的,她用的是一种问题的情境,因为这是在我们海桐的那个大厅里面的,我同样带小班小朋友也去玩过这样的游戏,但是我也运用了这样一种问题的方式,但是小班孩子好像似乎有的听明白,有的还听不明白,所以我那个时候就是说在问题情景的一个基础上面我又增加了一个这样的一个方法,我就是带着孩子拿着这个吸铁石,我手里还拿着那个回形针小动物,直接放在上面我先演示给他们看了一遍,马上孩子们就感兴趣了,然后更多的孩子就会跟着我一起去互动,去一起玩了,我是这样。

就是同样的活动内容,然后老师要根据不同的年龄段的孩子的特点来创设不同的导入。

对,还运用了一些语言上的一些启示去告诉他们。

那么我来谈谈我的看法,其实我非常赞同刚刚小班中班几位老师的那种观点,但是对于我们大班的小朋友来说,我觉得像你们刚刚说到的那种介绍材料,介绍玩法,或者问题情景导入,这种好像对我们大班来说。

缺乏挑战。

太简单了一点,就是说如果都告诉他们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探索的兴趣就会降低了,我记得在我们大班我也搞过一个科学探究的实验,就是喷泉实验,我今天拿来给大家看一下,就是一个类似这样的,就是我们知道这个实验,对于我们成人来说就知道往这个吸管里面吹气然后水会从另外一个吸管里面出来,然后呢?但是我给大班小朋友呈现的时候,我就告诉他们请你做一个跟我一样的瓶子,然后想办法让里面的水从吸管里面喷出来,这时候对大班孩子来说对他们就有挑战了,他们首先会观察我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然后我这个口是怎么封的,用什么材料,是怎么封,是要全部封起来还是有洞洞的,然后这两个吸管是怎么放的,然后做好了以后这个水怎么出来呢?是倒出来还是吹出来?因为看到吸管的孩子一般性会去吹它,那么一般性这样如果吹它一般会冒泡泡,对吧?水是不会出来的,那么怎么才能让水出来呢?是这个吸管调整?是全部拉出来,是全放水里,还是一高一低?一高一低会吹哪一根吸管呢?这些过程其实对大班来说是很有挑战性的,我觉得像这种给他们一个任务以后,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比较适合大班的孩子。

孩子更有自主性了。

任务一给到他们,他们看到这个瓶子然后这个样子,他们会有非常大的兴趣想去探索,想去制作,然后这个过程当中对大班来说,整个过程是非常有挑战,有趣味的。

听了刚刚两位老师的介绍,我感觉这个磁铁的实验和喷泉的实验她们老师导入的方法是相似的,都是引发孩子围绕一个问题进行导入的。

你觉得她们运用的这种直接导入的方式是比较相似的。

对,是有一些相似。

那大家觉得呢?你们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呢?

我觉得就是乍一听上去好像是相似的,但我觉得其实还是不同的,比如说就是刚才朱老师提到的这个磁铁的这个活动,我觉得老师就是考虑到了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因为中班孩子的话他们的操作能力、探索能力,包括他们参与活动的这种投入性、积极性,虽然说比小班是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我觉得还是需要老师把幼儿就是带入到一定的情境当中,然后用问题的形式让他们去观察、去思考,然后引发他们去进一步探索。

是的,我也同意张老师的观点,特别我觉得是在中班上学期的孩子,因为他们刚刚从小班过渡到中班,这个时候的孩子可能对他们来说还是比较适合给他们创设一个问题的情境,还有刚才这两位老师的例子当中我觉得有一个很本质的区别,就是中班的孩子可能这个问题是由老师引发出来的,而她刚刚那个喷泉实验当中的问题可能是通过交代了一个任务以后,孩子自己在探索的过程当中自己发现问题,然后自己去解决问题,这个问题是来源于孩子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本质的区别。

我是在想如果你在中班你去用这样的一种交代任务的一种方法,有可能孩子看到这个任务但是他中间他不会有那么多的一种问题在里面,他自己不会有问题出来的,而是要老师去引导问题的。

更多的会求助于老师

我再补充一点,不好意思,就是我感触很深,因为中班和大班由于他年龄特点是不一样,就像刚才我们张老师也好,杨老师说到的,就是说中班孩子可能更多的是你给他一个问题情境,直接激发他一个探索的兴趣,但是大班孩子年龄特点是什么?比如说他们喜欢挑战,他们喜欢接受任务,这时候我给他一个任务意识在这里面,给他一个任务,那么他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当中他是自发地去发现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的,那么这两者其实还是有区别存在的。

刚刚几位老师都分析得很到位了,那么我们也可以简单地来回顾和梳理一下,刚刚大家同样都讲到了,运用到了一个直接导入的方式来开展探索性活动区,那么还是有不同的做法的,我们来梳理一下,就像刚刚小班吴老师说到的,方法一运用比较多的就是一种语言启发法,这样的方法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材料和玩法,就是相对来说小班可能会运用得比较多,老师通过更加细化的一种语言的导入,直切主题,可以帮助幼儿来探索。那么方法二就是问题情境法,就是通过各种问题,老师来预设几个问题来启发幼儿寻找这种探索途径。方法三就是任务交代法,引导幼儿自主探索,我觉得就是在大班幼儿上面体现的活动当中会体现更多一点,这样的话可以让幼儿关注任务交代法,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就是让幼儿在明确了玩法和材料的基础上,开始关注这种方法的引导,激发孩子自主地去探索,更加体现大班幼儿的这种自主性。那么刚才我还记得有一些老师认为有些探索性活动区活动在开展前是不需要教师介绍的,老师往往是通过一种间接导入的方式来开展的,那又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况呢?老师们能不能也用一些例子来谈一谈?

我来说吧,就是我觉得我们是可以给孩子创设一个探究的这样一个环境,然后利用环境的一个暗示作用,让孩子在这个场景当中能够主动地去探索,这个时候可能老师的这种导入就可以退后了,让这个活动的场景来做一个不说话的老师。那么我这里也有一个我们活动的一个照片,这是我们孩子们在探索《光和影子》的这样一个科学区当中我们给孩子创设的一个情景,我们给他们搭建了一个黑影城堡,然后在这个黑影城堡的里面我们给孩子提供的材料是,一个是手电筒,一个是小动物的一些模型,还有这个上面的一张图片是一些手影游戏的照片,那么通过这些情景的创设让孩子与这些材料进行互动,引导孩子,鼓励孩子自主地去探索,然后在活动当中我们发现孩子们他们一进到这个小黑屋里面,他们就会很自觉地就去找一个手电筒,然后把这个手电筒照在这些小动物的模型上面,然后他们这个手电筒会从不同的方向去改变这个光源的位置,然后他们也会发现当手电筒的位置改变了,这个小动物影子的方向也会改变,那么从这个操作的过程当中孩子们他们就自主地就明白了这样一个,就是丰富了孩子这样一个经验,就是光源的变化和影子变化之间的这样一种关系,那么在整个的活动当中,老师其实是没有进行任何的导入活动的,我们就是利用了这样一个情境来暗示孩子。

其实这样的活动很多,我们都会运用在教室的探索活动区里面,其它活动区也会用到,其实孩子们沉浸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面,他们就会自主地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激发他们的探究的欲望。

他们一到这个地方,他们就很愿意去。

只要教师通过创设一种很生动、形象、逼真的那种游戏性的情景,让幼儿身临其中,那么在这样情境的暗示当中,教师真的是不需要过多地导入活动的,教师也不需要说什么话,幼儿自然而然就能够投入到这种探索活动当中,而且他们也是通过自己的操作能够很快地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就是在我们大班的主题活动中有一个这样的主题叫“有用的水”,然后水里面我们经常主题包里有这样的一个活动,就是“乌鸦喝水”的活动,这个活动可能小朋友在家里面也听过,然后老师在集体活动中再来进行一个这样的讲解,讲故事一样的方式,但是对于乌鸦怎么样喝到水这个现象其实小朋友是非常想知道的,也愿意自己动手去尝试的,所以在讲完这个故事以后,我们就会提供这样一个探索的活动区,把故事中的一些材料,比如说矿泉水水瓶,很深的水杯,想让小朋友想办法把这些水取出来,比如说可以提供一些小石子,故事里面的材料,还有小朋友也可以自己去寻找一些材料,比如说沙,泥沙,还有纸片,或者棉花等等投放在一起,那么他们自然而然地愿意去探索,愿意去尝试了。

其实就是像这种类型的一些方法其实在我们科学探索活动当中用得还是比较多的。因为对于集体教学活动来说的话,它有它的一个目的在这里,然后它其实也不会很深入,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对孩子的进一步探索来说它其实起到了一个引子的作用,那么孩子经过集体教学活动之后,我们再投放这些材料进去的话,它其实起到两个作用,一个是让孩子深入地去探究,然后另外一个其实是可以拓展孩子探究的内容,只要把材料投放进去,孩子们就有兴趣去玩了。

其实很多科学活动的延伸活动其实都可以运用在这个。

就刚刚老师说到这这些,就是有些活动是我们集体教学活动的延伸,那么老师在探索性活动区当中投入了这些材料,幼儿一看就知道如何操作了,老师也不需要过多地导入,这种高低结构转化的活动也就不需要我们教师直接的导入了。还有没有其它的实例来讨论?

我想来介绍一个小班的一个案例,大家可以来看一下照片,活动的名称叫《听声音》,其实玩法是很简单的,就是小朋友们把那个,各种各样的,我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一些材质,小朋友可以通过敲击、碰撞,去探索各种材料它们碰撞会发出哪些声音来。比如说有积木,棉花,铁质的,木制的,树叶等等都在里面,然后我们其中的一个班级在之前的时候就提供了这些筐,然后里面放了各种材料,我们发现孩子们一开始是无目的的,他会在那里操作摆弄,然后我们老师也去通过了语言的启示告诉他们把这些材料碰一碰,玩一玩,听听它有些什么声音,但是很多孩子他还是会在那里到最后就变成搭积木了或者怎么样了,各种各样的这种状况出来,那么后来我们年级组当中也进行了一些讨论,然后我们就把材料给调整了,大家来看第二张的照片,那么这张照片当中我们是把那些筐,就是黄色的筐的材料都放在这样一个桶状的下面,一根一根的管子是塑料做的一种管子,然后还提供了小朋友球,就是有玻璃球、海绵球、木制的小球,玻璃弹球,孩子们到了这个环境以后他很自主的,他就会去拿着球扔进这个管子里,然后就自然而然地听到了会碰出各种各样的声音,那我觉得在这样一个案例当中,我得到的一个启示就是有的时候老师在提供探索性活动材料的时候,不光是丰富性上面你要多考虑,材料的一个投放,材料的一个摆放上面你也要去考虑,怎么样起到一个暗示作用,能够让孩子们进入这样的一个区域,看到这些材料他就能够去进行科学的探索,而并非需要老师很多的导入,起到一个很好的导入作用,通过材料暗示。

其实这个材料就等于是老师,它在代替老师说话。

对,就是你刚才是情景说话,我是用材料在说话。

它就是在告诉小朋友你要从我这里扔下去。

对。

然后扔下去自然而然小朋友就听到了不同的材料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他也不会像之前那样去拿积木去拼搭,去玩了。

所以我觉得像这样的一些探索性活动区当中,因为老师肯定会创设这种适宜的环境,包括提供丰富的材料,那么如果在这个基础上请孩子去就是探索一些材料的特性的时候,那我确实是觉得老师是不需要去直接地导入的,只要让孩子去通过跟材料的互动,他就可以发现一些现象。

举一个例子,因为我们这个应该到了大班都会做过,就是关于纸的特性的一个探索,其实那个时候我们就提供给孩子各种类型的纸,然后孩子拿到这些纸之后,他其实就会去大胆地去探索这些纸的一些特性。像类似于这种材料的话,其实只要提供给他们就可以。

对,就是要让幼儿去探索这些材料的特性,或者说有一些实验现象是比较明显的,那么就让幼儿直接去探索就可以了,老师是不需要直接的导入的。好,那么刚刚大家又说了那么多的例子,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大家又针对了间接导入的这种形式来分享了一下,我们也梳理了几种方法出来,方法一就是情境导入法,通过一种情境去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方法二就是高低结构转化法,大家应该刚刚也想到了,是通过这种集体教学活动的延伸来延续幼儿这种探究热情;方法三就是材料暗示法,引导幼儿与材料的互动,这种让幼儿直接探索材料的特性的一些科学实验就可以直接让幼儿去探索了。老师们,通过我们刚才的交流分享,我们发现大家在开展探索性活动区活动前都是有很多的思考的,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区中高低结构的材料,探索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教师对活动预设的目标来判断是否需要教师的导入,那么有些活动是需要教师用不同的方法直接导入的,而有些活动操作性比较强,实验现象比较明显的,那么就不需要我们教师直接导入,可以通过环境的暗示间接导入,更好地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性。那么今天正好我们陈老师也带来了一份中班探索《哪里有空气》的活动材料,先给大家看一下材料,有关中班《哪里有空气》的科学探索的活动,我们先来看一下有哪些材料,请陈老师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是这样的,最近我们班开展了一个关于空气的研究活动,系列活动,在这里我在教室里提供了这些活动材料,这些材料有的是孩子们从教室里搜集来的,有的是从家里带来的,主要有这边,这里是实验操作性的材料,有小积木,木制的小积木,还有塑料的夹子,平时小朋友玩的橡皮泥和吸管,还有这边是一些辅助性的材料,比如说这里有冰棒棍、小勺子、橡皮筋、剪刀,还有一些保鲜袋,还有这里平时经常喝到的水等等,主要是这些材料。

上面彩色的是什么?

上面的一个一个是放大镜。

最下面那个是什么?

最下面,这个是泥土,还有这里是水。其实就是要让小朋友探究空气在哪里,泥土里,土壤里有空气吗?水里面有空气吗?我们的周围能不能让我们找到空气在哪里,验证幼儿的这种想法。

空气是无处不在的。

对。

但是就是一开始的时候,我们也拍了一段录像,就是老师没有用任何直接导入的方式,就是让幼儿直接看到这些材料以后自己去探索,那么今天我们把录像也带来了,我们先来看一看就是老师在没有任何导入的情况下,孩子的在操作以后的反应是什么样子。

这是我在小朋友操作前把这些实验材料都放在了一起。

他们吹出了泡泡。

一开始他们对吹这个实验,玩水非常感兴趣,但是他们没有发现到其实他们吹出来的是什么,到后面,继续往下。

他们觉得很有趣的。

因为有声音,而且这个现象也非常的明显。

飘的,是把旁边的东西放进去了。

开始放夹子了。

沉的,玩沉浮了。

开始一样一样把东西放进去了。

他们对沉与浮的实验非常感兴趣,完全就是和老师的预设完全不一样。

大致就是这样,大家看到了这是我们老师预设的,想要通过各种材料让幼儿来找一找《哪里有空气》这样一个活动,但是老师在没有直接导入的这样一个形式下,你们看到孩子是有些什么样的反应呢?他们找到哪里有空气了吗?

我是看到孩子们把吸管放到水里面,然后不停地在吹,对这个动作非常的有兴趣,然后还看到他们后来就把各种各样的材料都放到水里面,看看这个是沉的,这个是浮的。

就关注到这个沉浮的现象。

他们还说出来轻的东西是浮在水面上。

飘的。

重的是沉下去。

因为在小班的时候我们没有开展过任何关于水方面的探究性的内容,所以小朋友说到的都是很多用了飘,还有沉下去。

是他的已有生活经验。

他们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讲述他们的发现的。

他们还把沙子,是吧?

泥土。

放进去之后其实有个男孩子想去看看,它其实已经化开了。

他说化开来了。

那我看了这段录像倒是有一个疑问,就是既然这是一个找空气的活动,对吧?刚才陈老师说,但是好像从孩子的这些反应当中,好像他们所进行的一些活动,一些探索跟目标好像没有太大的关系,除了那个吹泡泡,水里面的空气,好像就这一点跟目标还稍微有点联系,其它的反应好像都有点偏离老师原本预设的目标。

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其实老师提供的这些材料也适合孩子们玩这些沉浮的游戏,还有包括溶解的这个实验的这个游戏,所以就是说老师在没有交代就是说孩子这个任务的时候,孩子们通常是以自己的意愿在玩,那么但是大家也不可以否认,他们玩出来的这些现象也是科学现象其中的一些就是很有价值的部分。

对,这个就是在老师提供材料之前,可以不直接导入,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了解孩子的一些兴趣点,但是我们今天还是要回到我们今天这个老师在开展探索性活动前活动,到底该用怎么样的方式来导入呢?大家也看到录像当中老师预设的目标就是想要让幼儿通过各种的材料来寻找到哪里有空气,但是老师没有用直接导入的方式孩子往往就是去会偏离一些目标,那么就是想问问大家,今天我们可以一起来头脑风暴一下,如果是你的话你觉得可以用一些怎样的方式来进行直接导入,让孩子更好地找到空气,大家可以来想一想。

我觉得就是说看了刚刚这段录像使我一下子想到就是说我们之前说到过一个直接导入的方法叫任务交代法,对吗?

任务交代法。

我觉得这里面的老师完全可以用这个方法,在活动之前老师只要给他们布置一个任务,请你在水里,我们身边,或者泥土里找一找哪里有空气啊?孩子有了你这个任务以后,他们的操作的目的性就更强了,这种探索就更浓烈了。

对,他的目的性就更强。

沈老师说的很有道理,所以我在提供材料的时候往往也会很矛盾,不知道老师们是不是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到底是直接放在那里等待小朋友出现这样的实验,这样的老师需要他们生成的?还是就继续等待他们去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就是这样,然后发现一些问题和现象出现。

因为这是中班的孩子,你们觉得如果要比如说要直接导入的话,什么方法比较合适?因为对于中班孩子来说,可能交代任务或者怎么样,他们还不知道怎么玩,怎么去探索,那么这个情况下你们觉得有什么好的办法让中班的孩子能够有兴趣,在活动区进行一种自主的探索?

我想还是回答刚才陈老师一个问题,因为刚才我们在之前的一个讨论当中也说到了,类似于关于物质的一些特性的这样的一种科学现象的话,那么比较适宜的就是运用刚才我们说的不要有过多的一种导入在里面,让孩子们充分地去玩,那么所以我觉得在今天的这样的一个活动当中,名字就叫《找空气》,那么它并非是在这种各种各样材质当中去发现空气,而是要通过这些材料去寻找生活当中哪些地方是有空气的,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面,如果你不去把这样的一个任务告诉他,就给他这样的一些材料,那么孩子们就会有今天的这样的这种现象,他就会去寻找这些材料,水有些什么特性,泥土有些什么特性,那么我觉得这个应该说也是不违背的,我的一个建议,我的一个做法有可能就是会像今天这样先给孩子们去玩一玩,看一看孩子们运用这些材料他能够找到空气吗?用什么方法找到,然后我在此基础上面然后我觉得要进行一定的导入,那么用的导入的一个方式,我想到的一个方式我觉得还是之前我一开始我就表观点,就是说我觉得科学活动性的材料它出于一种材料的有很多科学道理在里面的,所以我觉得要把这些材料先要给孩子们先要介绍一下,有些什么材料,可以找到空气吗?你觉得可以怎么找空气?我觉得讨论是没有关系的,孩子们无论是用什么方法,他说得对也好,说得错也好,都没有关系,在讨论当中或许孩子就会得到启发,那么他在玩的过程当中有可能就会找到空气了,我是这样想的,还是用语言启发。

语言启发问题。

我觉得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在材料这方面动一些脑筋,比如说我们可以让材料起到一些暗示的作用,我刚刚看到录像当中有那个保鲜袋,塑料袋,然后有那个橡皮筋,其实老师的目的是不是让孩子就是去抓空气,然后用橡皮筋扎起来。

有这样一个作用。

但是因为老师没有直接导入,因为中班上学期的孩子他不一定能够想到这么多的方法,那我觉得如果我们可以在周边放一些我们制作好的以前进行过的空气娃娃,然后放在旁边,那么就算你老师不说,孩子一进入这个角落,看到这个是空气娃娃,然后他可能就会用塑料袋也去模仿地去做一个出来,那么他就知道这个里面可能装的是空气。

用材料的暗示。

对。

我还想到了可以提供一个打气筒。

也是一种材料,对不对?

我觉得就是除了这个,是不是可以提供一些图片,那么这些图片上其实也是暗示孩子可以怎么玩,比如说我提供一些降落伞的图片,或者是提供,比如说张老师刚才的空气娃娃,可能是做好的空气娃娃,甚至是马甲袋,或者是小朋友在玩的时候产生的一些现象的一些图片,那么孩子们其实多去观察之后,他们就在想他们在玩什么呢?这些东西到底会玩出什么好玩的呢?他们会发现原来是在跟空气玩,那么这时候他再去取放这些材料的时候他可能就想到我用这材料原来去玩玩跟空气有关的一些探索性的游戏,那么它目的性就会加强了。然后我又得到的另外一个启发是什么呢?因为我刚才在看那录像当中其实我们很明显就发现孩子一直围在这个水这里在玩,但是旁边有什么呢?旁边有泥土,但是我觉得旁边这个吸管放得很好,为什么?因为这个小朋友拿着吸管就在水里面,然后他其实就玩了一个吹泡泡,发现泡泡这个游戏,那么这给我的启发是什么呢?其实这么多的材料,刚才陈老师也介绍了,她其实要小朋友去找三种形式的一个实验,比如说一种是泥土里的空气,一种是水里的,还有一种是身边的空气,那么我是不是可以把这些材料合理组合一下呢?比如说关于水的,我就放一个水的筐,然后边上放一些可以跟水配合起来一些辅助材料。

就可以把这一筐水放大。

不是,我指的是分类,把这些材料分三堆放。

三个家。

对,水三个家,这是关于水和辅助材料的家,这是泥土和它辅助材料的家,那边是,比如说像张老师说的那个生活当中空气的一些材料放在一起,然后再好的办法,配合一些图片这样子,那么是不是孩子到了这里之后他就可以通过材料的暗示他就能够比较目的性地,有兴趣地去探究了呢?这是不是对中班孩子来说也是个好办法。

刚刚几位老师都针对了这个中班《找空气》的这个活动想出了一些导入的方法,有的是选择了就是我们刚刚说的这种直接导入,用语言的启发,任务的交代或者就是问题的设置之类的,直接导入让幼儿操作更具目的性一点,有的几位老师认为就是可以用一种间接导入的方式,通过材料的调整,材料的暗示,或者放大一些材料,规整一些材料,让材料起到一个就是像蒋老师说的,就是作为一个不说话的老师,间接地导入这种活动。那么具体效果如何,我觉得还是要基于对孩子的了解和观察上面的,我们可以在实践中去验证一下。今天通过大家的交流分享让我们对这个探索性活动区活动教师的导入,导入的一些方法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识,那么我想请大家也用一句话来简短地来谈一谈今天整个教研活动的收获。

我先说吧,我觉得我们老师要做孩子探究的支持者。

我的感触就是别看是一个导入活动,也许在我们平时当中觉得导入只不过是一个很快的一个过程。通过今天教研活动让我感觉导入不可小觑,也许就是你的一个导入能够影响到这次孩子活动的成败。

对。

我觉得而且刚刚我们讲到了很多导入的方法,最主要的还是要根据自己班级孩子的一个年龄特点,根据自己班级的孩子的一个活动情况,去选择一种合适自己班级孩子的一个导入方法,合适自己班级就是这个探索区域的一个活动的一个导入方法。

经过今天的教研我感觉就是要根据材料的不同,还有年龄的特点来判断是不是需要导入,然后导入的话是用哪种方法,这样子使幼儿经历了好奇,提问,尝试,最后发现的一个过程。

我的一个感受就是导入非我们所理解的只是说话,其实导入有很多种方式,老师们可以自己去根据,就像刚才两位老师说的,根据实际情况去运用。

我要谢谢各位老师帮我,因为这是我们班级的录像,大家也为我想了很多的方法,在接下去的活动中我要进一步地去尝试一下,看看不同的方法运用在孩子们的身上他们会出现哪些不一样的情况,其实更多的是在教学实践中老师需要去多观察,多支持。

我觉得今天我们虽然梳理出了很多的方法,虽然说方法有很多,但是到底去选择哪一种方法,这个方法到底是怎么用,我觉得今天我们其实也梳理了一些原则出来,我觉得在今后实践当中大家还可以再继续实践,继续反思,继续梳理。

那我是这样觉得的,我觉得我们在就是科学区这个活动当中,材料的提供和老师的这个导入方法其实是有联系的,而且是非常紧密的,老师在那个材料提供的时候就在考虑如何导入,那么我觉得这个是在我们以后教研活动当中,可以在小教研当中也可以继续探讨的一个问题。

我来说,就是说在今天的这样一个教研当中,其实我感悟最深的还是我们这本指南当中对于科学学习核心的一个感悟,因为在核心当中它提出科学学习活动是为了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体验探究的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那么其实我们做的这么多的事情,也都是为了支持孩子的一个科学学习的核心而在做这样的一些研究和探讨,那么在今后不管是在导入环节还是在过程当中的支持环节,其实我们都不能脱离了这个核心。

 

谢谢大家,在开展探索性活动区活动导入的时候,其实不管我们老师说也好,不说也好,都是要基于对幼儿年龄特点的了解和对活动材料,活动目标的熟悉,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更好地促进幼儿的探索和发展,那么相信大家通过今天的头脑风暴在以后的实践中会形成更多更好的开展探索性活动区活动的导入方法,那么期待大家更多的经验共享,我们以后再一起来教研,谢谢。

【探索性活动区教师导入活动的方法 ppt课件】相关文章:

• 区角游戏比赛ppt课件:纸箱创意工坊

• 如何书写观察记录ppt课件

• 学前儿童的观察与评价ppt课件

• 幼儿园讲座ppt课件: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 在教学过程中研究孩子 讲座ppt课件

• flash课件:火灾逃生方法

• 浅析幼儿园数学游戏活动设计 讲座ppt课件

• 图画书之图画欣赏(提纲)ppt课件

• 分享与交流---过程导向的幼儿园科学活动(袁晶晶)讲座ppt课件

• PPT倒计时(10、30、60秒、2分钟)

• 幼儿园教学课件《有趣的文字》(大班主题:我是中国人)

• 幼儿园管理与实践ppt课件

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