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小编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幼教论文 > 其他论文

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多元性的探索

其他论文    日期:2019-03-27    作者:沵残留的余温ゝ
【www.yjzyz.com - 幼儿园其他论文】
我们都知道人是依赖于社会环境而生存的,是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存在的。美国的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主张。陶行知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有多处强调幼儿园的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进行。这也是本文要阐述的基本理念。本人以为只有教育和生活相互渗透,让教育来源于孩子现在的生活又服务于孩子未来的生活,才能发挥它的巨大价值,体现终身教育的真谛。而生活既是教育的内容,又是教育的途径。
  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指以孩子的一日生活为内容,充分地利用各种生活教育资源为手段而进行的一种课程。与幼儿的日常活动紧密相关,从孩子自身出发,在日常环境中进行,从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既包括了物质生活(吃、喝、拉、撒等)也包括了精神生活(认知和情感等),既包括个人生活也包括了社会生活。让孩子在各种丰富的活动中体验生活、体验快乐,为孩子将来的快乐生活打下基础。
  一、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内容的多元性
  生活中一切皆教育,俗话说“幼儿园无小事,事事皆教育”。在这多姿多彩的生活中,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生活中的乐趣,让他们快乐生活,生活快乐,提高生活质量。
  1.关注一日生活,培养良好常规
  我们老师首先要确立“一日生活都是教育”的理念。现在的家庭教育中,家长一方面过分溺爱,生活中事事包办;另一方面,面对社会的优胜劣汰,又不自觉地把社会需求提前强加给孩子,孩子们忙于穿梭在各种辅导班,又有多少乐趣可言。从而导致那些所谓的高分低能、天才白痴的出现,根本就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为了孩子美好的明天,就从我们做起,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做一个教育的有心人,做一个生活的引领人。
  在一日生活中,我们引导孩子从玩玩具的争夺战中学会谦让;从整理玩具中学会归类摆放;从排队领物、排队喝水、排队入厕中学会等待和礼让;从分发碗筷中体验劳动的乐趣;从吃饭中懂得粮食来之不易,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在睡觉起床时学会穿脱衣裤和鞋袜,整理被褥;在游戏中知道要找一个不碰到同伴的空地,让自己和他人不碰伤;在生活中让孩子走路轻轻、说话轻轻,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出发,提升自身的素养。而生活中这些场景随处可得,只要我们有心地即时抓住时机,适时适地地进行教育,效果远比照本宣科来得实际、具体、形象。幼儿本身的心理特点也决定了这个方法更有效。这对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看似简单的训练,却是需要老师日复一日,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效果,需要老师倾注更多的关心、爱心、耐心。当然,我们也知道,光是靠幼儿园老师的这些工作还是远远不够的,家庭的配合能更好地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促进家庭互动,挖掘教育契机
  我们知道,不仅仅是幼儿园,家庭、社区及周围的环境也都时刻影响着孩子。单依靠幼儿园的教育,如果缺乏家庭与社会作坚强后盾,教育的效果就会削弱,甚至于抵消,让幼儿园的教育化为乌有。例如,我们在教育孩子凡事要礼让,要学会关爱他人,学会与人分享时,一些家长唯恐自己的孩子吃亏,灌输给孩子“别人打你,你就打回去”“做什么事都要争先,不能吃亏”“管好自己的东西,不要借给他人”的思想,总之一句话:“咱的孩子不能吃亏。”年幼的孩子就往往搞不清老师的话和父母的话该听谁的。也常常有家长反映孩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孰不知,这正是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相背离而造成的。在我们开展生活化的课程中必须融入幼儿一日的全部生活,包括在园和在家,所以就更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密切配合。只有持之以恒地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孩子的良好习惯。
  所有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都十分重视。由于目前大多是独生子女,家中只有一个宝贝疙瘩,孩子的交往往往仅限于社区和周围的小环境。傍晚时,总是有许多的孩子在公园、在小区玩耍。当多个孩子都想玩同一款玩具时,尽量让他们自己协商,自己分配,自己解决,当看到孩子们会轮流玩玩具,会关心、搀扶小弟弟小妹妹时;当看到两个互不相识的小孩,转眼间手拉手儿去玩的时候,我们又何尝不感慨万千,我们成人能做到吗?我们能这么快乐吗?大自然赋予我们太多的资源,可以带孩子去参观周围的超市、菜场、理发店、银行、各种修理铺……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动一动。平时我们疏忽的,不经意的,在孩子眼中却能有十万个为什么:树叶为什么变红?叶子的颜色为什么有深有浅?树叶为什么会掉下来?……他们会发现叶子的形状是多么的奇怪,颜色又是多么的丰富,大小又是多么的离奇……这一切的一切,是多么的有趣!作为家长,当你望着孩子好奇的眼光,向他娓娓道来时,这不正是生活课堂吗?你心里不觉出一丝甜蜜吗?
  3.利用各种资源,生成主题教育
  新课程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应该“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我们要将生活与学习密切结合,利用各种资源,生成许多新的主题教育。
  在幼儿的生活中,包含着许许多多具有教育价值的生活素材,但往往被我们忽视,我们习惯于从教材和文本中去选择内容。比如:孩子每天要穿衣服,衣服的大小、款式、颜色,衣服上,扣子的大小、多少;每天要穿鞋子,鞋子的大小、式样、图案等,都是不同的。而这些就是生活中的分类,生活中的数学,远比我们经过抽象处理的各种图形和教具来得生动形象,也更符合“用简单的数学方法去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这一理念。
  再比如,我们习惯于通过故事及其创设的情境来对幼儿进行关爱和同情教育,但常常忽略了发生在幼儿生活中的人和事。记得多年前,我班曾有五名福利院的孩子,印象中一名白白净净的小男孩,一条腿畸形得厉害,只有正常腿的一半长,走路极为不便,给生活带来不少的麻烦。刚开始有一群孩子跟着学他,讥笑他。望着小男孩那张俊秀的面容,我的心痛极了。假如我的孩子是这样的情况那会怎么样?于是我们自动发起一次爱心活动,在教育其他孩子尊重别人关爱别人的同时,我们拿出实际行动,献出自己的爱心,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关心、照顾这个小男孩。孩子们纷纷献出自己的玩具、学具及衣服,与这个小男孩分享。我们的爱心活动整整持续到小男孩毕业为止,老师、孩子、家长也都纷纷参与其中。我相信,这生活中爱的教育,这一场爱心活动会牢记在孩子的心中,影响着他以后的人生之路……
  4.抓住偶发事件,展开随机教育
  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如“5?12大地震”发生后,我们从电视中得到消息,于是组织孩子一起来讨论,积极关注事情的进展。到后来发起捐赠活动,许多孩子手捧着储蓄罐,将平时积攒的一枚枚硬币投入募捐箱中。还有个别孩子第一天捐了储蓄罐的钱还不够,第二天又将自己的压岁钱捐到红十字会,这就是我们的孩子、可爱的孩子。
  我们都知道,小班小朋友刚入园时,许多事情都是需要我们手把手去教的。就像孩子刚开始使用剪刀,每次我都是强调整理时要用手捏住剪刀的大嘴巴,就有孩子记不住。那一天我在为孩子剪硬纸时一不小心,剪破了自己的手,当时就出血了,孩子也惊呆了。我就抓住这个契机来一个现场教育。“刚才老师剪纸的时候眼睛没看着纸片,而剪刀的大嘴巴是很锋利的,我们剪的时候小眼睛要看着纸,张开‘大嘴巴’一边剪一边转动纸,慢慢剪。当剪刀不用的时候,一定要让剪刀闭上‘嘴巴’;当要移动小剪刀时,一定要捏住‘嘴巴’,别让它伤到别人。”同时我们也要求家长给予配合,在家里也多给孩子们锻炼的机会。
  我们的生活是片段的、零散的,那么就需要每一位教师去观察我们的孩子,去熟悉、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兴趣,及时抓住时机进行教育,及时帮孩子梳理经验,使他获得系统、整体的知识。
  5.发掘传统节日,加深情感共鸣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传统,我们的孩子也应该了解自己国家的一些优秀文化和民族传统。我国有着许多节日,它是社会生活的标志,既是文化特色的反映,也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具有浓厚的生活和文化气息。不仅仅表现在认识方面,更体现在情感方面。如我国的春节象征着一年的开始,大地回春,全家大团圆;中秋节,吃月饼,赏月亮,家家户户庆团圆;还有清明节、端午节、国庆节……都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通过对这些节日的认识,使孩子们加深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和热爱,还可以了解民族文化传统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性。
  二、幼儿园生活化课程手段的多元性
  1.倡导游戏活动,感受寓学于乐
  新课程都反复强调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游戏既体现了对儿童权利的尊重,又可以发挥教育最大的效益。而游戏化的本质就是生活化,因为游戏是儿童生活中的基本活动。
  游戏实质上是要使教学过程变得愉快、有趣、轻松,是要将过程、手段、结果密切结合,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而不是将教学与游戏混为一体,也不是一味地重过程,轻结果。游戏的核心就是兴趣,当孩子对这一事物感兴趣时,才能让他们在愉快中健康成长。
  2.开展实践操作,诱发探究欲望
  新课程还提出:“在生活中快乐探索,在探索中快乐生活。”我们要为孩子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让孩子充分地自主探索。如区域活动中生活区的设置,我们可以利用周围环境中丰富的自然资源。如自然材料中的种子、树叶、沙子……可用来贴画;废旧材料中的各种纸、盒子、光碟、塑料袋可用来自制玩具;生活用品中的毛线、旧衣服、小纽扣以及室外大型的如旧轮胎等这些我们平时随手可得的材料既安全卫生,又经济耐用,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另外,还要有充足的材料让孩子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在时间上也要有一定的保障,让他们有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的空间和时间。孩子不断探索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互相交流经验,便能逐渐形成对周围环境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3.创设模拟情境,感受生活真谛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会为孩子提供并创设多种多样的活动情境,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孩子在与同伴、与材料、与老师的互动中获得相关知识,积累各种感性经验。另外,如一些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在生活中是很少会遇到的。很少并不等于不可能发生,这就需要老师创设模拟环境,为孩子提供获取知识的机会,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将平时积累的相关知识转化为较稳固的经验。还比如在现实生活还会遇到一些状况,诸如:和父母走失怎么办?家中有人生病怎么办?路上突然发生一些小意外怎么办?我们也可以在创设的情境中教给孩子一些具有实际效用的生活常识和经验。
  三、幼儿园生活化课程途径的多元性
  1.自助
  自助就是指自我照顾。现在的孩子生活在高科技年代,很小就会使用电脑、能说会道、能歌善舞,小脑袋里装满了各种长辈所不及的智慧与才华,但由于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生活中的很多生存技能却因长辈们的一手包办而抹杀了。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那次震惊全国的中日夏令营中,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严重的欠缺。本应该是最容易的、也是最早掌握的一些照顾自己基本生活的能力反而成了一个大大的难题,我们的孩子读小学了在家还得有人喂饭,还得家长帮着穿衣。我们没有理由去责怪孩子怎么会这样,也该反思一下我们的家长,在孩子迈出人生第一步时,家长就应该授其渔而不是授其鱼。而事实上呢,我们的教育是一步接着一步的,我们的目标也是一年接着一年的,在给予孩子知识的同时,却日渐远离了生活。家长,总觉得孩子还小,得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各种辅导班轮着上,于是包办了一切生活琐事,善良地剥夺了孩子自己吃饭、穿衣、做一些简单家务的活动,同时又在不断地感叹:什么时候孩子才能长大,才能照顾自己。我们希望幼儿园与家庭达成共识,让孩子在生活上能独立成长。
  2.求助
  在幼儿园里,学习、游戏占据了一日生活的大部分,但吃饭、睡觉、洗手等小事每天都在以不同形式上演,而这些大都是孩子需要独立去面对的,应该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或者通过寻求他人的帮忙解决问题。尤其是在区域活动、晨间活动这些比较自由的活动中,小班孩子总是会为一些小事吵到老师那儿,求助于老师。像小班孩子,我们也要求他们在穿脱衣服时请同伴帮忙,拉一下衣服,拉一下拉链,一起来完成自己办不到的事。当他们合力脱下衣服时,总会大声地向我汇报,同时我也要求孩子在请人帮忙时要说礼貌用语。而到了中大班,孩子们更多地会自我解决,会更主动地请求他人帮助自己解决难题。
  3.助人
  从社会的发展来看,越是社会进步、科学发展,越是需要重视精神文化的形成。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来看,一个人的良好性格、优良的品行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长期培养下才形成的,幼儿正是个性形成阶段。我们的“四合一”综合征,无形中促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由于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长期处于长辈的极度溺爱中,没有与同龄人一起生活的经验,孩子习惯了一个人玩玩具,一个人吃东西,体会不到如何与同伴相处,体验不到与人分享的快乐。因此小班孩子入园时,身边一下子多了这么多人,小皇帝、小公主们便表现出自私、霸道、任性,处处和同伴争抢。而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不断地对孩子提出要求,利用角色游戏等多种手段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而游戏也是孩子最喜欢也最易接受的形式,让他们在玩过家家游戏中学会关爱、保护他人;在超市中学会遵守规则;在当小医生时明白应该有一颗善良的心 ……让孩子在多角色的转换中逐步学会关心他人,具备责任心。同时我们利用教材、课间谈话进行反复练习、实践,让孩子形成并巩固这些良好的品行。我们还积极地为孩子树立身边的榜样:某某小朋友总爱帮助别人……于是我们也经常见到一些孩子会指手画脚地去当小老师,会神气十足地去帮助别人。
  生活是“活”的,是不断变化、不断更新的一个过程,我们生活着、感受着、反思着,我们在理解生活的同时,也理解着自己。我们的教育不能离开生活,正如植物离不开养育它的土壤一样。生活是教育的根,是智慧的源泉,正因为人们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才有意义,才能发挥自己的价值;反过来,只有接受教育,才能更好地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

【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多元性的探索】相关文章:

• 山区幼儿教育初探

• 学前教育管理策略新思考

• 加强幼儿园爱国启蒙教育的途径

• 幼儿园打击乐教学的基本流程初探

• 幼儿园区域环境幼儿发展分析

• 电化教学在幼儿园的应用

• 幼儿园体检营养状况分析

• 幼儿园业务管理中的“加减乘除”

• 巧用儿歌,丰富幼儿园日常教学

• 幼儿园老师语言与幼儿语言研究

• 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活动分析

•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