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指导是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最常运用的主要的指导形式。所谓的语言指导,是指在活动中,教师借语言媒介,通过谈话、讨论、提问等方式,向幼儿传递教师的意图,旨在对幼儿美术活动及时地起着促进、帮助、引导的作用,如果在实践中,教师指导语用得好、用得巧,那将成为幼儿美术创造活动的“魔术棒”“催化剂”,从而有效地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更好地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创造性,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下面就如何运用“语言指导”这一方式,浅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以生动有趣的语言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富于童趣的语言易让孩子产生轻松、愉悦的游戏心理,使他们更加乐于参与活动,更能放松、大胆地表达意愿。教师除要做到口头语言的直观形象外,还可结合各种体态语言进行形象生动的讲解和描述,使之成为发展幼儿形象思维能力的有力手段。
二、用欣赏鼓励的语言增强幼儿对美术活动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切成功的开始,也是幼儿园美术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而教师欣赏、鼓励的语言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因此,教师要做到:一是要细心发现每一位孩子的点滴进步,多说几句“真棒!”“有进步!”“太好了!”或拍拍孩子的肩膀、对孩子竖竖大姆指等等。二是要明确具体地指出孩子活动过程中或作品中值得表扬和学习的地方。如“这几片叶子颜色涂得最好!”“这幅画背景处理得好!”“画得真细心!”三是要因势利导,鼓励孩子坚持完成作品,体验成功的快乐。如有一次,冰冰画了个穿着条略显夸张的长裙的小姑娘,由于形象简单,旁边的小朋友说她画得象“巫婆”,她正想把画揉掉,我忙鼓励她“试试看,让白裙子变成一条与别人不同的长花裙。”冰冰想了想,欣然提笔,一个穿着夸张的漂亮长裙的小仙女跃然纸上,引来同伴们赞叹的眼光,这幅画的成功使冰冰一改以往谨慎胆小的绘画手法,作画时更加大胆灵活和自信了。
三、用恰当适时的语言引导幼儿体现个性、完善作品
适时、精练、恰当的指导语在幼儿作画过程中能起到很好的点拨和提高的作用,但若把握不好则将会适得其反。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切忌在一旁指指点点,貌似指导,实是干扰,应为孩子创造更多的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掌握“动口”的最佳时机,当发现幼儿已无法继续作画,表现出迷茫、或开始“画蛇添足”时,则是教师做个别指导的恰当时机,而这一过程中,教师更要把握好指导语的运用:
1.准确预见大多数幼儿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幼儿开始活动前以最简明扼要的语言提出并设法解决。集体的问题集体解决能节省幼儿、教师大量的“听”“讲”时间,并能让幼儿互相帮助、指点。如要求幼儿“把图形画大方”、写生时“眼睛要勤看”、画线描画时“注意保持画面干净”,有些幼儿还互相提醒:“老师说过,不同色的颜料别搞浑了!”“油画棒应该这样拿才对!”等等。
2.了解每个幼儿的操作习惯,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提出的指导语应有明确的指向性。
3.引导幼儿大胆表现,使孩子的作品凸显个性。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稚拙的个性特征,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指导,鼓励幼儿采用“与别人不同”的表现方法。如有的幼儿作画时“线条流畅”“大胆可爱”,有的幼儿画得或“工整”或“有创意”等,我都及时从不同的审美角度给予口头上的肯定和扼要的评价,从而使孩子从最初相互的学习、自我欣赏,至逐渐努力在作品中体现出较稳定的、和谐的独特风格。
用启发开放的语言为幼儿的想象和创造留下空间。不同特点的指导语在美术活动中应是融会贯通、灵活渗透于美术活动各环节当中,才能使教师用最少的语言发挥最大的指导作用,才能让孩子在指导语这支“魔术棒”下,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
四、欣赏作品时教师语言的指导,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的绘画作品是充满个性化的,其中有许多值得相互学习观摩的部分,从中可以激发起幼儿另外的想象力、创造潜能,因此教师应有目的的引导幼儿向同伴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具体的做法:及时地介绍幼儿有创意的表现,引导幼儿在学习的基础上想象创造。在幼儿完成作品后,教师可把幼儿的作品全部拿出来展览,引导幼儿乐于观赏,能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发现优点。
让孩子画出有个性的画,还应该注意的几点:
1.尽量不要指点孩子作画。不同个性的孩子会在绘画中使用不同的绘画语言。一个偏爱动物的孩子,通常能画出动物身上的每一个细节;一个喜欢交通工具的孩子,则能把车辆的部件凭记忆画出来。什么个性的孩子就让他画什么样的画,这样,孩子的原始创作热情才会被激励。您可以问他画的是什么,但不要去干涉他画什么、怎样画。
2.一个题材,画不同的画。同一幅绘画题材在不同的孩子手中可以画出不同的画,如果您想让孩子的画有个性,充满创造力,不妨在平时让他练习就一个题材,画出不同的画面。在绘画的过程中,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丰富,他会学着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绘画的内容,从而也培养了发散性思维。
3.听孩子介绍他的画。如果您拿到孩子的画,觉得只是一堆颜色的涂鸦,那么就请孩子来介绍他的画吧。他画了什么,这个颜色代表着什么,那边一团又是什么。听了孩子的介绍,您也许会惊讶,原来孩子的眼中,世界是这个样子的,它并不像您看到的画面那么糟糕。多让孩子介绍他的画,可以理清孩子的思路,让他表达自己真正想要表达的绘画内容。
4.让孩子自己挑选颜色。孩子喜欢缤纷的色彩,有些在大人眼里看来非常难看的搭配,孩子却非常喜欢。所以,如果您的孩子用色“大胆”,您千万不要对他的画指手画脚,抹杀他刚刚建立起来的对颜色的热情。
总之,绘画对于孕育美感、启迪智慧、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像力和创造力都是十分有益的。首先老师应当培养小孩对生活的兴趣,对环境的兴趣,对人与物的兴趣,对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大小事件的兴趣,对文学故事的兴趣,这样,当小孩拿起画笔的时候,才会有丰富的内容和情感可以去表现。第二,让小孩自由地去表现,他想画什么就让他画什么,他想怎么画就让他怎么画,甚至他想在哪儿画就让他在哪儿画。孩子通过绘画表现的是他眼中的人物、环境与事件,孩子眼中的世界变幻出绚丽的艺术之花。
【幼儿园美术活动的语言指导】相关文章:
• 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初探
• 幼儿园教育要重视能力培养
• 浅谈藏区幼儿园班级管理
• 跨越幼儿园中年教师发展的“高原期”
• 幼儿园班主任管理工作浅谈
• 浅析幼儿园双语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
• 从幼儿园学到的
• 加强幼儿园主题墙面环境的建设
• 浅谈幼儿园班级管理的有效方法
• 实施文化管理探索幼儿园管理新模式
• 怎样为孩子选择幼儿园?
• 民办幼儿园文化建设的公平价值取向